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突然想到——如果死后真有另一段旅程,那会是什么样子的?这种好奇大概从人类学会思考死亡开始就存在了。在西藏的唐卡上,墨西哥的亡灵节队伍里,甚至北欧神话的诗歌中,都能找到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。
2016年我在拉萨八廓街转经时,偶然瞥见画师正在绘制《西藏度亡经》的插图。羊皮纸上用金粉勾勒的中阴身形象,既不像传统鬼怪也不似宗教圣徒,倒像是正在经历某种特殊训练的灵魂运动员。
文化体系 | 核心概念 | 具象表现 |
藏传佛教 | 中阴身49日 | 金刚杵、坛城沙画 |
古埃及 | 心脏称量仪式 | 圣甲虫护身符 |
墨西哥 | 亡灵节 | 万寿菊之路 |
还记得第一次玩《黑暗之魂3》时,那个反复复活的设定让我想起藏地的轮回观。开发者宫崎英高确实说过,他在构思篝火系统时参考过《西藏度亡经》的理念。不过要说最直观的呈现,还得数独立游戏《灵薄狱》里的设定:
作品名称 | 核心意象 | 文化来源 |
寻梦环游记 | 万寿菊桥 | 阿兹特克神话 |
第七封印 | 棋盘对弈 | 基督教末日论 |
春夏秋冬又一春 | 门廊象征 | 禅宗公案 |
前阵子听朋友说起个怪事:某网红打卡点的废弃医院里,据说能找到往生签证申请表。虽然明知道是营销手段,但表格里填写的项目倒是挺有意思:
看着咖啡馆玻璃上的雨痕,突然想起墨西哥作家卡洛斯·富恩特斯在《与劳拉·迪亚斯共度的岁月》里写的:“我们不是走向死亡,而是死亡正在向我们走来。”或许这就是所有受死之旅故事最根本的共鸣——在必死的宿命里,寻找继续前行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