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六晚上七点,我把手机支在书架上,对着镜头抱拳行礼。屏幕里跳出来个扎红头绳的虚拟对手,头顶飘着「青城派-小师妹」的ID——这已经是我这周遇到的第七个踢馆者。
现代版的线上比武可比古时候讲究多了。组委会发的参赛手册足足二十八页,我拿荧光笔划重点时,发现三条铁律特别有意思:
传统比武招亲 | 线上新规 |
绣楼抛绣球定擂主 | 每周积分榜前十守擂 |
签生死状 | 签数据隐私协议 |
聘礼作彩头 | 平台虚拟兵器库使用权 |
刚开始总被裁判扣「场地分」,后来发现是摄像头角度没调好。现在我的机位固定在木人桩右侧45度,这个角度既能看清马步下沉的幅度,又能拍到兵器架上的红缨枪头——裁判说过,传统兵器亮相能加0.5分印象分。
上周对阵太极高手那场,我在最后十秒用「子午棍」点中他虚拟形象的膻中穴,靠的就是这套训练方法:
有次被咏春派的「日字冲拳」逼到墙角,突然想起师父说过的「硬桥硬马」。我故意卖个破绽,等对方抢攻时突然变招为「工字伏虎拳」,这套反杀操作直接让弹幕刷了满屏的「红绣球」。
选兵器千万别跟风。看到排行榜前几都用苗刀,我也试过两天,结果系统提示「与洪拳匹配度不足70%」。改回用双刀后,反而触发了「鸳鸯刀法」的连击特效,这套组合技帮我连挑三个擂主。
比赛打到第八轮时遇到个怪事。有个使峨眉刺的姑娘明明可以刺中我要害,却临时收势划了个半圆。后来看回放才发现,她这是在用「点水式」致敬传统——这招在《手臂录》里记载着「击其衣而不伤人」,裁判组额外给她加了武德分。
现在我每次出招前都会默念《武经总要》里的口诀,发现那些古老的战术智慧放在现代规则下依然管用。上周用「以逸待劳」的计策,靠防守反击连赢五场,直播间里老拳师都夸我「得了古法的意」。
前天收到个特别的挑战申请。对方在备注栏写着:「家传杨家枪谱求印证」。我们约了场非正式比试,他使的「回马枪」和我学的「拖刀计」居然能对上招式。打完架我们互换了电子版拳谱,约好下个月再论「十三枪」的变式。
窗外的桂花香飘进来,我又听见手机传来熟悉的提示音。这次跳出来的是个耍关刀的大汉,ID顶着醒目的「少林俗家弟子」。我调整好绑腿的松紧,对着镜头抱拳说了声:「请赐教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