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年前在青海旅行时,我蹲在塔尔寺后山捡松果,突然听见灌木丛里窸窸窣窣的响动。拨开枝叶的瞬间,对上了双琥珀色的眼睛——那团火红皮毛下蜷着的,竟是只右耳缺了块尖的赤狐。
它左前爪有道结痂的伤口,见到我时尾巴炸成蓬松的毛球。我掏出背包里吃剩的牛肉干,隔着三步远轻轻推过去。现在想来,可能就是这块牦牛肉干,开启了我们的缘分。
对比项 | 狐妖 | 家猫 | 宠物犬 |
睡眠周期 | 晨昏活跃型 | 夜间活跃型 | 全天候待机 |
气味标记 | 定点排泄+腺体标记 | 掩埋排泄物 | 抬腿标记 |
互动方式 | 主动邀请游戏 | 被动接受抚摸 | 持续索要关注 |
带它回家的头三个月,我翻烂了三本《哺乳动物饲养指南》。这家伙对温度的敏感超乎想象——26℃以上就摊成地毯,18℃以下开始囤积我的毛绒拖鞋。
最头疼的是饮食问题。有次喂了宠物店买的犬粮,结果它用前爪把食盆推下餐桌,还故意在我枕头上留下带着沙棘果气味的。后来才知道野生赤狐的食谱包含87种动植物(参考《中国兽类志》),最后摸索出适合的配方:
它会偷藏我的发圈在沙发缝里,被发现时就假装用尾巴扫地;下雨天坚决不出门,但会把沾泥的爪子按在我刚洗好的白衬衫上;最绝的是有次邻居家的哈士奇来串门,这家伙居然懂得把狗粮罐头滚到空调后面...
相伴第二年深秋,我重感冒烧到39度。迷迷糊糊感觉有团温暖压在胸口,睁眼发现它正用尾巴卷着湿毛巾帮我擦汗。更神奇的是,那些原本要三天才能褪的红疹,次日清晨竟消失了大半。
后来请教研究民俗学的教授才得知,某些地域传说中,年长赤狐确实具备疗愈能力。不过这个「移动暖宝宝」功能倒是实实在在的——每年供暖前那半个月,我的被窝都是它承包的。
此刻窗外的槐花又开了,那团火红的身影正在晾衣架下追自己的尾巴转圈。阳光穿过它耳尖的缺口,在地面投出小月牙形状的光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