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戴上VR眼镜,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——漆黑的太空中漂浮着五彩斑斓的星云,远处有个不断旋转的「甜甜圈」正吞噬着周围的光点。突然手环震动提示:「您已接近事件视界,请立即启动曲率引擎!」这就是我在《虚拟科学中心》黑洞实验室的第一课:原来靠近黑洞时,连游戏设备都会用触觉提醒你逃命。
在游戏里的咖啡厅遇到NPC天体物理学家艾琳时,她正用全息投影演示着星体演化:「想象你往游泳池扔了五十个保龄球,结果池底的排水口突然开始疯狂吸水——这就是超大质量黑洞在星系中心干的事。」
黑洞类型 | 质量范围 | 典型形成方式 |
恒星型 | 3-100倍太阳 | 超新星爆发 |
中等质量 | 10³-10⁶倍太阳 | 星团合并 |
超大质量 | 10⁶-10¹⁰倍太阳 | 星系中心吸积 |
在「银河档案馆」调出M87星系的全息记录时,我发现个有趣现象:这个直径和太阳系相当的超级黑洞,每天要吃掉90个地球质量的物质。游戏里的引力模拟器显示,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的位置,整个太阳系都会被它「吃」进事件视界。
当我戴上游戏中的射电望远镜头盔,眼前的星空突然布满彩色光点。「注意3点钟方向的X射线暴!」系统提示音响起时,我手忙脚乱地调整滤波器,终于捕捉到天鹅座X-1的吸积盘信号。
在完成「引力波侦探」小游戏后,我的设备收到了2015年LIGO探测到的GW150914信号还原数据。当两个黑洞合并的涟漪穿过虚拟地球时,整个实验室的地板都在微微震动。
最刺激的环节要数「黑洞生存挑战」:我驾驶的探测器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「引力弹弓加速」「吸积盘采样」「逃离事件视界」三项任务。当仪表盘显示时间膨胀系数达到1.5倍时,队友在通讯器里的声音已经变得像树懒一样缓慢。
在粒子对撞机模拟器中,我把质子加速到光速的99.9999%时,屏幕上突然出现「微型黑洞生成」的提示。虽然这个量子级别的黑洞0.00001秒后就蒸发了,但收集到的霍金辐射数据还是让我的实验评分涨了30%。
游戏里的「时间胶囊」任务让我带着2030年的科技重返现在:用磁悬浮装置控制黑洞喷流发电,或者用克尔黑洞的能层给整个城市供电。虽然这些脑洞大开的设想还躺在《天体物理学杂志》的论文里,但在虚拟实验室已经能体验初步原理验证。
结束八小时的游戏时,系统弹出一条隐藏任务:「您已解锁人马座A观测站权限,是否立即跃迁?」揉了揉发酸的手腕,我果断点击确认——毕竟在虚拟世界,被黑洞撕成意大利面条也能瞬间复活嘛。